韩非

从朋友那里借了一套大秦帝国来看。也许是一直心情不是很好,也许是风格过于厚重,看了一些片段,总是无法看完。觉得有历史的影子,又不是历史,有故事的痕迹,又觉得不是个轻松的故事。总觉得作者想通过我们熟悉的这些人物,穿越时空,回到过去,重新在架构一个王朝,体现着作者的历史观和精神世界。

印象比较深的片段有韩非之死和陈胜起义。陈胜帮吴广割麦子一看就是杜撰,我就不信堂堂吴广被陈胜同学的几捆麦子就收服了。不过韩非之死倒是。好在现在有发达的互联网,上网一查,原来还是一桩迷案。解释五花八门,居然还有著名法家代表韩非同学死于断袖之情的八卦,真让人佩服不已。书中的韩非是个有意思的人,性格鲜明,才华横溢但脾气古怪。自已对于权谋之术开章立书,分析的头头是道,但在为人处世上像个楞头青,碰上谁杵谁。自已怀有治世之才,胸怀天下,却无法背弃自已的故乡。最后把自已的治世之道留给秦王,生命留给祖国。他用他的道灭亡了韩国,又用他的命延缓了韩国的灭亡,痛乎,悲乎!

秦王对韩非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?爱才还是知己?从秦王见到韩大侠写的书后,死不恨矣因急攻韩八个字,惊心动魄、排山倒海。以如此方式被千古一帝秦始皇引为知己,不是空前绝后,也是绝无仅有了。但是为什么过了没有多久,秦王就把最爱的知己给杀了呢?其实杀人与爱人一样,从来不须严密的逻辑,也不必件件都太在意,就算曾经真的喜欢,那又怎样?喜欢你,不代表不会杀你,而且,正因为喜欢你,才越有可能杀你。杀了你,再后悔,装作后悔,或根本就不后悔,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已经被杀了,更重要的是你也活不过来了。

韩非知不知道自已的命运呢?或者说楞头韩如果知道是这个结果,他还会去秦国吗?答案是清楚的,他还是会去。就象我们知道的木头爱上火的故事,木头渴望火的拥抱,对光明的追求,情愿付出生命的代价,化为灰烬,也胜过成为一株朽木。这世界上有情痴,有书痴,也有道痴。韩非知道,他的道理非秦王不可用,非秦王不可将其道传播天下,在他的道理之下,第一个牺牲品就是他的韩国,就是他自已,但他不可不为,多么荒谬而可悲的结果呀。

其实人生中太多这样的无奈。记得看到过太多的婚庆典礼,喜庆的婚礼上面,往往哭的最伤心的却是新娘的父亲。曾几何时,父亲一直是女儿心目中的英雄,无所不能,一个宽厚的肩膀,是女儿依靠的港湾。其实父亲一直知道,女儿始终要长大,最后还是会找到一个比他更亲的男人。父亲的责任就是教会女儿长大,牵着她的手慢慢地交到她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男人手中,自已只是女儿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驿站而已,你能做好的,就是让女儿能够幸福地度过这个过程的同时,让她慢慢地忘记你这个驿站,不要总是回头,才能真正到达幸福的彼岸。也许有时忘记比记忆更难,放弃比获取更痛苦,生命中总有一些事情是要用一生去忘记的。

真实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样子呢?如果秦王明白韩非的痛苦,他还会不会杀韩非呢?人生中没有如果,也没有永恒。那存在的,都是幻影;那永恒的,终将毁灭;世界万物,缤纷色彩,都是被蒙蔽的人心罢了。

话说读史的有三重境界,不知善恶,不知道对错,不知道真假,一问三不知,也不用知道。

2 thoughts on “韩非”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

Scroll to Top